“一刀切”的現象由來已久,特別是在管理上,在某些地方政府為避免責任、規避風險中也會存在“一刀切”的現象。在之前的環保管理中,不少地區為了應付環保檢測、中央的環保督察,出現了整個產業階段性關停、轉移、長期性禁止的“一刀切”現象。階段性導致該區域民眾工作生活受影響,影響市場正常運作和產品出現劇烈波動,影響民生及地區經濟發展。而過后又及可能又恢復生產,污染繼續,環境并沒有得到應有的休整,實質的改善。
此次,環保部正式宣布為民生讓道,不再統一停工限產。在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-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》就指出,要實行差別化錯峰生產,嚴禁采取“一刀切”方式。
各地重點對鋼鐵、建材、焦化、鑄造、有色、化工等高排放行業,實施采暖期錯峰生產;根據采暖期月度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結果,可適當縮短或延長錯峰生產時間。
對行業污染排放績效水平明顯好于同行業其他企業的環保標桿企業,可不予限產。避免了像去年一樣出現大批行業企業被強制停工限產,大量工人失業,引發了一部分負面情緒。
在降低污染的前提下,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和環保積極性。